荊州文物保護中心作為出土木漆器保護國家文物局重點科研基地依托單位之一,定位于出土竹木漆器類文物的科技保護,近年來,在攻克本領域重大關鍵性技術難題,帶動行業整體技術水平提升等方面,取得了較為顯著的研究成果。
1.出土竹木漆器考古現場提取技術
針對大型竹木漆器、古船、棺槨等在提取過程中的特殊需求,結合以往實踐工作中成功經驗,研究總結出了“托板提取法”、“卷曲提取法”、“扶強提取法”以及“吊裝提取法”等技術,并優化了提取技術流程,使其具有較高的普適性。
針對發掘現場潮濕環境下糟朽竹簡、竹席、竹藤草編以及其他脆弱有機類文物提取,研發了乙二醛溶液、乙基纖維素溶液等現場提取臨時加固材料,經加固后的文物能夠相對完整的提取、挪動和搬運。
墓葬的淤泥在黏性較大時,對文物提取存在許多不利因素,中心研發的以椰子油、表面活性劑為主要材料的提取助劑,能對包裹文物的淤泥進行分離,結合適用的提取方法即可安全提取。
2.竹木簡牘類文物保護系列技術
中心研發了非正交影像及計算機輔助制圖整理方法,首次將計算機輔助制圖系統應用于出土竹簡的整理,利用該技術可對圖片進行糾偏、定位和制圖。與傳統的手工紙質繪圖與整理技術相比,大幅提高了工作效率,縮短工作周期約40%。
針對竹木簡牘出土后的變色問題,中心研發的連二亞硫酸鈉技術具有良好的脫色效果。通過改變木素中發色物質的苯醌結構及松柏醛結構,使之成為無色物質。脫色后的竹簡,文字可清晰識讀,從而為簡牘文字的考古研究提供技術支撐。
中心利用自己研發的乙醇-十六醇填充脫水技術,對飽水竹木簡牘進行脫水定型處理。簡牘脫水后各向收縮率均穩定在3%以內,力學強度大幅度提高,同時具有很好的穩定性。
針對干縮竹簡,中心研究了具有潤脹功能的槐定堿溶液對其進行復形處理。實驗效果證明,其外形尺寸可達到干縮前的98%,同時竹簡上文字的筆畫得以舒展,且對字跡無損傷。
3.飽水竹木漆器類文物乙二醛復合脫水法
早期的乙二醛脫水法存在著溶液滲透緩慢、脫水周期長等問題,針對上述問題,研究篩選了高性能的表面活性劑類材料,同時控制溫度等因素,使原有的乙二醛溶液滲透速度提高了近30%。
為了克服乙二醛脫水后易返酸、泛白的問題,中心通過篩選合適的引發劑和交聯劑材料,使乙二醛在木胎內部發生原位聚合反應,形成了空間網絡增強結構,提高了乙二醛脫水定型的效果。
近年來,中心研究的考古現場文物系列保護提取技術,使文化遺產保護的成果更大范圍地惠及考古第一線;出土竹木簡牘類文物保護修復系列技術,修復保護簡牘13萬余枚,該成果獲得2019年湖北省科技進步二等獎;優化完善后的乙二醛復合法脫水技術,為國內24個省市、120多家文博單位實施文物保護項目200余項,修復竹木漆器8000多件(套),為該類文物的保護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撐。
上一篇:全國群眾體育先進個人——陳清和
下一篇:返回列表